2022年第21期
以外籍人士為對象之風險溝通初探-以臺北市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 潘宗毅、李佳晏
Release: Oct 13, 2022
一、前言
於疫情爆發之前,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來臺旅客在臺北市之消費及動向調查」指出,106年至108年間來臺觀光人數自976.3萬人成長至1042萬人(圖1)。其中,來臺旅客到訪臺北市比率為87%至90%,且來臺國際觀光客超過八成以上會在臺北市活動且停留約3.45日至4.22日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17~2019)。此外,臺北市新移民人數每年約有近3萬6千多位新移民居住在臺北市 (圖2),且108年已有60595位國際移工(46999位藍領移工、13596白領移工)於臺北市工作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2019)。由上述統計可知若不包括短期停留之國際觀光客人數及來臺北市求學之國際學生,因生活或工作需居留(180天以上)之外籍人士人數已將近10萬人。
圖1 106年至108年來臺遊客到訪臺北士人次統計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圖2 臺北市新移民人數統計(107年底至110年9月)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如前述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市具有眾多國際遊客、國際移工或新移民。由於外籍人士面臨災害時,可能因平時之防災資訊及面臨災害時之預警訊息,非其熟悉之語言或文字,造成訊息傳達之障礙。故針對災害風險議題,外籍人士屬需要優先協助之特殊需求族群之一。據此,外籍人士平時是否了解各種天然災害對臺北市之影響、災中可否掌握避難收容所之位置及開設狀況,都將是臺灣各大都會邁向國際化之重要議題。
Ogie等人提到,由於文化障礙和對主要語言的熟練程度有限會削弱外籍人士獲取、解釋和應變警告之能力,移民、少數民族和文化及語言多樣化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CALD) 社區之人民往往更容易受到自然災害之影響 (Ogie et al., 2018)。因此,Ogie等人由回顧文獻方法整理出3個需要導入科學技術改善之議題:信任、訊息制定和訊息翻譯。其中,在訊息制定及翻譯方面,較易透過先進科技(如AI人工智慧)得到輔助,但在信任方面,外籍人士通常更願意通過可信賴之來源接收緊急信息,通常是家人、朋友、警衛和社交網絡中較小之討論群組。由此可知針對外籍人士,應了解其信任之群體,方能有效達成風險溝通之目的。Appleby-Arnold等人透過焦點訪談歸納出在發生持續災難之情況下,社交媒體很可能被用於各種目的,特別是信息共享 (Appleby-Arnold et al., 2018)。因此,使用或設計社交媒體(包括手機應用程序)可能是災害管理之有效工具,其目的不僅僅是告知備災措施、發布危險警告或在災害情況下提供行為建議。甚致可以設計應用程式或平台,促進公民之間自願分享技能 (Appleby-Arnold et al., 2018)。Sakurai等人以在日本之外籍人士為研究對象探討包容性社會中之抗災通信生態系統(Disaster-resilient communication ecosystem),研究中發現許多訊息源通過社交媒體傳遞警告和疏散命令,但沒有傳達在地化和關於如何行動對之精確指示 (Sakurai et al., 2020)。Sakurai等人也認為對於未來之備災工作,市政府作為責任主體,應該(1)在社交媒體上提供外語教學訊息,(2)通過與傳播者合作傳遞這些訊息,以及(3)檢查使用在社交媒體中增加本地主題標籤之情況,以增強非國語使用者之適應能力 (Sakurai et al., 2020)。
為了解居留於臺北市之外籍人士對於臺北市相關防救災資訊之掌握情況,並進一步提出可強化以外籍人士為對象之風險溝通建議,本研究擬透過焦點訪談法深入了解外籍人士之防災資訊取得途徑及需求。
二、案例分析
本研究於2021年至2022年間共邀請6個國家共10位外籍人士進行焦點訪談 (表1)。此10位外籍人士性別為3男、7女,由年齡與職業關係可知25歲以下為大學生,25歲以上皆為來臺就業者。外籍就業人士中,4位為長照看護人員、3位從事商業、1位為生醫產業、1位為學術研究人員。就業者之學歷方面,長照看護人員多為高中職,其它從業人員則多為碩士以上學歷。居住於臺北市之時間可代表該外籍人士對臺北市生活環境之熟悉度,於10位受訪者中,居住超過10年以上者有5位,5至10年者為2位,5年以下者為3位。
焦點訪談之問題設計邏輯:了解受訪者到國外時,對於獲取防災資訊之習慣(建立受訪者對防災感知之背景條件) => 初到臺北市時,獲取防災資訊之方式及習慣 (類似短期停留者) => 於臺北市定居至今,因實際感受到天然災害對生活之影響,在獲取防災資訊之方式及習慣上是否有任何調整 (探討長期居留者對防災資訊之觀點) => 在政府提供防災資訊之作為上是否有任何建議 (依據受訪者之生活習慣及文化歸納合適之風險溝通)。訪談時間長度約30至60分鐘。
表1 焦點訪談之外籍人士資料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結果與討論
3.1 受訪者對防災感知之背景條件
經焦點訪談10位受訪者,僅有2位(2021B、2021D)有較佳之防災意識,只要是出國都會習慣透過網路先查詢該國的災害潛勢、防災資訊。其它8位皆無此習慣。由此結果可知,多數外籍人士對於一個城市的災害潛勢、防災資訊多非主動查詢獲取。對於較無防災意識之外籍人士進一步詢問萬一遇到災害發生該如何應對?所有人皆認為跟著當地人走就對了。由此可知,政府未來在強化與外籍人士之風險溝通上,應將建置防災資訊網站供查閱、印製手冊供索取等被動作為轉化為透過防災宣導、防災資訊精準投放之主動式風險溝通。此外,強化本地民眾之防災知能,亦能間接協助外籍人士。據此,透過防災士之大量培訓,提升民眾自助、互助之比例,係風險溝通之重要策略之一。
3.2 受訪者初造訪臺北市之防災感知
承上節之防災感知背景探討,當受訪者初造訪臺北市時亦無任何主動作為了解臺北市之災害環境及防災資訊,少數受訪者(2021A、2021B、2021D)知道臺灣較容易發生淹水災害及地震災害,故會較注意相關新聞報導。其中,日本籍受訪者提到因臺日地理位置接近,故許多日本人在中文尚不熟練之情況下,會透過日本新聞頻道掌握臺灣之災害訊息。由此可知,政府主動進行風險溝通之重要性。
由訪談可知,若外籍人士初訪臺北市時遇到重大災害,第一個請救協助的單位多為大使館或在臺辦事處。來臺灣時第一個接觸的政府單位則多是外交部或內政部移民署。據此,透過上述單位投放入境臺灣或造訪臺北市時應注意之災害防救訊息,是最快速之方式。此外,由受訪者之生活習慣可歸納出不同工作性質之外籍人士最常接觸之本國人族群:來臺就業者最常接觸公司同事或雇主、來臺求學者最常接觸同學或學校國際學生事務單位。據此,政府相關機構欲進行災害風險溝通、防災教育訓練時,可透過上述外籍人士最常接觸之本國民眾優先強化其防災知能,期驥重要之災防訊息及觀念可透過外籍人士週遭之本國朋友間接觸及具語言弱勢之外籍人士族群。
此外,由於初訪臺北之外籍人士因多數政府資訊尚不知如何取得,故多仰賴社群媒體。由訪談歸納可知,美國人多使用Twitter,東南亞國家之外籍人士可分成就學及就業兩族群。就學之外籍人士多為年紀較輕之人,其族群較常使用之社群媒體以Instagram、youtube為主,但由於在校園內多數外籍學生都會參加各自國家之學生會,故亦會加入學生會之LINE群組。就業之外籍人士之年紀較長,其族群較常使用之社群媒體以Facebook、youtube為主。若以即時通訊軟體方面,多數仍以LINE與本國人士溝通,但越南人士之間則是使用Zala為主要之即時通訊軟體。不論使用那一種社群媒體,所有外籍人士皆有一共同性:透過社群媒體掌握臺灣新聞,同時追蹤在臺生活較久之該國籍人士(網紅)分享之生活訊息,若遇到重大災害,這些網紅通常也會在第一時間推播臺灣防災相關訊息。
3.3 受訪者長居臺北市後之防災感知
受訪者長居臺北市後,對於防災感知並無明顯變化,多數仍不會主動了解臺北市之防救災資訊,並認為當重大災害發生時,自然會有人跟他們說應該如何做。依據受訪者之職業,主要可以分成3類:住校之學生、非長照看護類之從業人員、長照看護從業人員。對於居住於學校宿社之外籍學生,由於其生活環境多於校園內,故宿社管理人員及室友多為外籍學生臨災時之主要求助對象,而平時外籍學生對於防災感知仍仰賴學校與外籍學生互動最為密切之單位進行防災宣導及資訊之投放。本身為非長照看護類之外籍就業人士或自行於校外租屋之外籍學生之防災感知則與其居住環境有關。若該居住地之里長對於防災宣導較為積極,或是會透過里鄰廣播系統推播災防訊息,則該外籍人士較能掌握較多之防災資訊。但主要之困擾來自於里鄰廣播系統多以國語或臺語廣播,故若遇到臨災之緊急狀況時,外籍人士較難在短時間內理解廣播內容,有可能因此錯過重要之防災訊息。本身若是長照看護人員(2022A、2022C、2022D、2022E),雖然受照顧者多為防災弱勢族群(獨居長者、身心障礙人士、高齡人士),但在避難收容之資訊則完全不了解,此現象反應出外籍看護本身之防災感知程度與受照顧者臨災之安全保障程度高度相關,政府災防相關機構應優先強化外籍看護之防災知能。
3.4 受訪者對風險溝通方式之建議
多數受訪者不知道政府於各種官方網站上已提供豐富之防災資訊。原因在於多數外籍人士對於防災感知不足,故缺少動機主動查詢相關防災資訊。此外,官方之防災資訊提供外籍人士閱覽之文字仍以英文為主,對於藍領之國際移工仍會造成閱覽上之困難。雖然多數受訪者提到會用Google Translation將中英文網站翻譯成他們的語言,但Google Translation自動翻譯之語意精確度將會影響外籍人士正確掌握防災資訊之程度。
政府每年雖會舉辦許多防災教育訓練、企業防災講習、社區防災演練。但對於長照看護人員,其工作型態不易請假外出,故不容易觸及上述政府舉辦之相關防災宣導。針對此類型工作之外籍人士,則需透過里鄰系統,由里長掌握並拜訪里內之長照看護外籍人士,透過紙本之防災宣導發放,協助外籍看護可在臨災第一時間手邊有防災資訊可供查詢。
政府於規劃防災相關之風險溝通方案時,應由外籍人士之生活習慣為核心,由其生活模式建立風險溝通之資訊傳播渠道。從社群媒體分析之,可嘗試與各國籍人士常追縱之網紅合作進行防災宣導。此外,外籍人士多有其信仰,菲律賓籍之移工常於特定教會集會,故可與教會合作進行防災宣導。印尼移工多於火車站碰面集合,故可考慮與車站週邊之印尼餐館合作張貼靜態之防災資訊宣導。
四、結論與建議
為了解居留於臺北市之外籍人士對於臺北市相關防救災資訊之掌握情況,並進一步提出可強化以外籍人士為對象之風險溝通建議,本研究透過焦點訪談法深入了解外籍人士之防災資訊取得途徑及需求。經10位、6個國籍、3種職業之外籍人士訪談,相關結論建議條列如下:
1. 多數外籍人士對於一個新造訪之城市多無防災感知,故不會主動查詢相關災害潛勢、防災資訊。
2. 大量培訓防災士可於平時減災、災中應變期間提升對外籍人士之幫助。
3. 地方政府可透過外交部、內政部移民署、地方政府勞動局、教育局、產發局之系統,針對外籍人士、新住民、國際移工、外籍學生之居住、工作、求學系統精準投放防災資訊及告警資訊。
4. 地方政府之防災資訊應準備多國語言,以降低外籍人士之閱讀門檻。里鄰廣播系統可預先錄製多國語言之重要告警資訊,例如強制避難收容通知、淹水警戒通知…等。
5. 因長照看護人員較不易觸及政府舉辦之防災宣導活動,地方政府應考慮其生活型態、信仰,與里長、餐館、教會合作,可提高風險溝通之效率。
6. 不同世代、國籍之外籍人士有其習慣閱讀之社群媒體,地方政府應透過訪談或抽樣調查方式掌握不同外籍人士族群之社群媒體意見領袖(網紅),再與其合作向其訂閱者、追蹤者進行風險溝通。
參考文獻
1.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17,「中華民國106年來臺旅客在臺北市之消費及動向調查」。
2.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18,「中華民國107年來臺旅客在臺北市之消費及動向調查」。
3.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19,「中華民國108年來臺旅客在臺北市之消費及動向調查」。
4.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2019,「臺北市國際移工業務各式統計表(108 年)」。
5. Appleby-Arnold, Sandra, Noellie Brockdorff, Ivana Jakovljev, Sunčica Zdravković, 2018. “Applying cultural values to encourage disaster preparedness: Lessons from a low-hazard coun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31, 37-44.
6. Sakurai, Mihoko and Bismark Adu-Gyamfi, 2020. “Disaster-resilient communication ecosystem in an inclusive society – A case of foreigners in Ja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51, 101804.
7. Ogie, Robert, Juan Castilla Rho, Rodney J. Clarke, and Alison Moore, 2018. “Disaster Risk Communication in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Communitie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Proceedings, 2, 1256. doi:10.3390/proceedings219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