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期
解讀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接受崎嶇不平的轉型過程
國立臺灣大學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徐健銘 周桂田
Release: Feb 21, 2022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在2022年1月發佈《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2,下稱「本年度報告」),為WEF自2005年以來所發佈的第17份全球風險報告。「本年度報告」由WEF和威達信集團(Marsh McLennan)、韓國SK集團(SK Group)、蘇黎士保險(Zurich Insurance Group)共同合作,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牛津大學牛津馬汀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賓州大學沃頓風險管理與決策流程中心(Wharton Risk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Processes Cent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擔任學術諮詢。
本年度報告基礎仍是全球風險感知調查(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 GRPS)。2022年的GRPS調查回應收集期間是2021年9月8日到10月21日,回應的專家來自於WEF的利害關係社群、諮詢顧問的專業網絡、以及風險管理研究所的成員(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09)。本年度報告除了以專家為主的GRPS外,也包括調查全球124國、12,000多位國家領導者對於當前國家重大短期風險的行政意見調查(Executive Opinion Survey, EOS)(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6)。在本年度報告及調查中,全球風險(global risk)皆被定義為:未來10年內,一旦發生就可能對多個國家或行業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某事件或情況發生的可能性(i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an event or condition which, if it occurs, could cause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for several countries or industries.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port, the scope is over the next 10 years.)(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09)。
本年度報告新增六個部份(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張睿寧, 2022),分別是: 1. COVID-19後見之明和未來展望(COVID-19 Hindsight and Future Outlook):受訪者對COVID-19大流行後的風險觀點。 2. 全球風險視野(Global Risks Horizon):受訪者對10內的短中長期風險觀點(詳如後述)。 3. 全球風險嚴重性(Global Risks Severity):受訪者依風險在全球未來10年的潛在損害排序。 4. 全球風險影響(Global Risks Effects):受訪者考量風險間彼此連帶性的觀察 5. 全球治理-國際風險減緩努力(Global Governance — International Risk Mitigation Efforts):受訪者評估15個全球治理領域的國際風險減緩成果。 6. 開放性問題(Open Questions):補充風險識別,以檢測盲點、趨勢和衝擊的問題。
「本年度報告」總體而言,指出接下來全球將會面臨不均速的復甦和轉型過程,報告內容被分為「無序的氣候轉型」、「數位依賴和網路脆弱」、「減緩的障礙」、「太空擁塞和競爭」,最後則是「恢復韌性」(Refreshing Resilience)。圖1顯示從接下來10年中的嚴重性來看,氣候變遷和環境風險當然是最受重視的,其次則是如何從COVID-19危機下已千瘡百孔的社會基礎上復甦的挑戰。不過在短期之內,如何在社會和經濟面上建立復甦的基礎,並且在全球復甦速度不一致的情況下攜手合作面對長期的環境與社會風險將會是接下來中短期內亟需應對的問題。以下就本次報告重點提供解讀的方向。
重新凝聚社會將是長遠轉型的基礎
首先,圖1說明GRPS的受訪者認為在COVID-19危機之後最嚴重惡化的風險,來自於社會面的議題,首當其衝的便是「社會凝聚侵蝕」,然後是「生計危機」、「心理健康惡化」、「傳染病」、「對科學的反彈」等(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7)。「生計危機」在EOS中,更是在124個調查國家中.被97國家列為頭號威脅,其中也包括G20中的16國;經濟、政治、技術和世代間的不公,被認為在疫情導致的收入落差前已經對社會構成挑戰(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6)。因此,今年度GRPS的受訪者認為「傳染病」仍是對世界最重大的短期威脅(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3)。
此外,「氣候行動失敗」與「極端氣候」在圖1中排在前十名,顯示在全球社會關注疫情的過程中,氣候危機不僅沒有得到緩和,專家反而越來又憂慮社會凝聚基礎受到侵蝕的人們,如何能夠共同面對氣候挑戰。位列第六名的「債務危機」則顯示在疫情和氣候風險下,受訪者擔心國家是否在經濟上足以渡過轉型的過程。而自COVID-19爆發大流行後,人們大量購置設備、使用資訊軟體而使得虛實整合加速,因此「網路安全失敗」和「數位不平等」也成為短期內需要關注的議題。
圖 1 自 COVID-19 危機開始以來惡化最嚴重的風險
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24)
WEF在2021年報告中已就COVID-19疫情下的政治和經濟分析,指出供應鏈中斷、債務和保護主義…等本來潛在的連鎖經濟風險已經變得清晰可見而且危險,而不同復甦速度的各國都需要能夠駕馭這些過程、恢復社會的凝聚力。而本年度報告更認為到2024年時,全球經濟規模將較無疫情假設情況下減少2.3%。然而,發達的經濟體的成長速度將在2024時超過疫情前的0.9%,但是發展中的經濟體卻可能低5.5%(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5)。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不均衡的復甦成長態勢容易傷害全球化的社會(Wolf, 2006)。
雖然在短中期內,雖然世界各國必須透過合作來應對COVID-19並治癒疫情所帶來的創傷,但疫情下的中短期風險同時也限制政府分配到長期但是需要優先關注的事項的資源(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8)。特別是當各國在疫苗的發展與取得、數位化的能力以及經濟成長來源有所差異,使得各國在疫情下的復甦速度與政策優先事項也各自分歧。有些國家由於取得足夠的疫苗並且在疫情中加速數位化的發展,使得國家未來發展前景看好;但也有許多國家仍苦於疫苗和數位化的進度,使得未來數年到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堪慮。在國際緩解(international mitigation)的面向上,受訪者普遍認為15個不同的領域治理皆非常有限。
這種分歧也體現在受訪者對於未來前景的觀感上。本年度報告指出國際間普遍的悲觀情緒使得政策激勵措施都變得更加困難。只有10.7%的受訪者,預期全球在接下來的3年內會加速恢復(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2)。總的來說,圖2顯示84.2%的GRPS受訪者認為未來前景令人擔憂(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3)。本年度報告顯示不僅是國際上不同復甦速度的國家彼此難以協調應對全球風險,各國國內受疫情影響下而導致的社會分歧也將會是中短期最需要處理的問題。
圖 2 世界情緒概覽
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3)
協調氣候行動將是未來10年最重要的風險治理挑戰
圖3顯示GRPS受訪者將「氣候行動失敗」列全球長期頭號威脅,也是未來十年內可能產生最嚴重影響的風險(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8)。而「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流失」、「人類環境破壞」、「自然資源危機」也同樣名列在前十之中,這表示環境風險是受訪者認為全球中長期最具威脅性、也是最需要合作解決的面向。COVID-19的影響不像疫情初期的評論者所猜測,讓全球社會和環境間的緊張關係得到緩解。事實上,儘管在COVID-19危機之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確一度下降,但是不僅很快又回到上升軌跡,2020年的排放上升速度甚至高於過去十年平均(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9)。
圖 3 按嚴重性排序的全球十大風險
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b)
本年度報告將風險議題按短(0~2年)、中(2~5年)、長(5~10年)進一步檢視。在未來兩年內,極端氣候雖然是最重大的議題,但是因為新冠疫情而造成的社會問題,將會繼續限制國家決策者對於眾多議題的關注能力,也限制國際合作的政治資本,同時也影響大眾對於長期發展的政策支持度。對中期而言,由於政府需要對財政再平衡,受訪者認為需要關注各國如何處理「債務危機」(debt crises)和「大型經濟體資產泡沫破滅」」(asset bubble bursts in large economies)的議題。不過,我們可以看見,無論是短中長期,最重要而值得我們優先處理和面對的風險都是與氣候變遷相關的風險。
此外,在這兩年的疫情下,數位應用的虛實整合程度也越來越高,這也意謂著生活可受監控和入侵的節點也越來越多。在全球風險報告的數據中,惡意軟體和勒索軟體在2020年攻擊的次數分別增加358%和435%,已經超過社會有效預防和應對它們的能耐(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9)。這可能影響到大眾對數位系統的信任程度,也加重了系統維運的成本。在未來兩年內,「網絡安全失敗」會持續測試全球的數位系統的安全性,而「數位不平等」也仍然是各國需要關注的議題。而且日趨嚴重的網路攻擊,也可能進一步導致各國間的分歧。今日風險加劇的原因可能包括網路威脅參與者的門檻下降、攻擊方法也更激進,但社會卻缺乏網路安全的專業人員而且仍以拼拼湊湊的治理機制來處理相關議題(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9)。但GRPS受訪者認為數位相關的技術風險在未來十年內並非主要議題。但今年度的全球風險報告撰寫團隊認為這可能意謂的反而是全球互連的盲點(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23),這意味著受訪者較不重視這相當有潛存威脅的風險。
COVID-19危機削弱經濟和社會凝聚力,並且進一步限制本來可用於更強而有力的氣候行動的金融和政治資本,因為它可能促使世界各國將重心置於恢復經濟成長的短期措施,卻沒有考慮到這些措施對氣候的影響,並且因此失去綠色轉型的機會(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8)。從EOS調查中,也顯示出各國對於氣候行動目標的關注不一致性。例如在「氣候行動失敗」風險上,美國的受訪者將其為第2名,但中國將其列為第23名(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8)。全球社會以及跨部門間彼此分歧的無秩序氣候轉型,將可能進一步分裂國家與社會,造成合作的阻礙(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9)。
圖 4 短、中長期可能形成威脅的風險議題
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25)
轉型之路崎嶇但必須
面對全球不均的復甦和彼此歧異的轉型議程以及悲觀的前景,如何重新凝聚社會並且訂定有效的短、中、長期計畫以應對可能形成威脅的風險將會是當前各國的重點。本年度報告已指出,快速而積極的轉型可以有機會減輕長期的環境後果,但可能帶來非常嚴重的短期後果,如碳密集產業的結構性失業或地緣政治衝突;而緩慢而按部就班的有序轉型可能將使得環境繼續退化,並增加結構脆弱性和全球的不平等(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p. 30-44)。
在選擇轉型的速度與面向上,參與本年度報告撰寫的蘇黎士保險集團首席風險官Peter Giger擔心淨零轉型的過程,尤其是淨零轉型需要更緊迫和更多的參與者(Giger, 2022.01.11)。除勞動市場和經濟安全外,Peter Giger更擔心這個過程有可能衝擊到能源安全和地緣政策風險,因此他的建議是我們應該接受、甚至是擁抱接下來的淨零轉型不會是一個按部就班的過程,等待政府制訂完法規才開始行動將是場危險的賭博(Giger, 2022.01.11)。這意謂著要在短時間內將過去應做而做的基礎設施必須迎頭趕上,而開發必要技術和政策的時間也已經所剩不多,不僅一般的企業和社會面對這些急迫的困難時不僅很難適應,碳密集的產業和工作機會更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急遽地削減(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p. 9, 41)。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就像數位轉型的失敗者是因為坐等世界的變革來影響他們,而不是由他們來推動變革;不作為就是最大的風險。 而從過往的研究中顯示,那些在快速轉型的過程中勉強可以保護的,往往就是先理解新技術的人(Pasquale, 2015)。
臺灣也無法置身於此一變局之外。儘管臺灣朝野在2021年已開始推動修訂「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不過根據本年度報告的國家風險感知調查(EOS),臺灣本地的專家所認為的前五大風險分別是「傳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極端氣候事件」(extreme weather events)、「戰略資源的地緣政治化」(geopoliticzation of strategic resources)、「網路安全措施失敗」(failure of cybersecurity measures)、「大型經濟體資產泡沫破滅」(asset bubble bursts in large economies)(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07)。氣候行動仍然不是臺灣當前最憂慮的議題,但就如報告中所指出的,僅僅關注短中期的風險,有可能使臺灣失去有長遠規劃和邁向綠色轉型的機會。
同樣地,全球風險報告認為在COVID-19流行的第二年情勢下,我們對於韌性(resilience)已經產生新的見解。首先,政府應該根據不斷變化的情勢來調整應對策略;第二,政府也需有能力透過有原則的決策和有效的溝通,來維持住整個社會的信賴(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p. 10)。目前,世界各國內的政府、企業和社會都正面臨淨零轉型的巨大壓力。我們需要從長期轉型的角度來思考目前投資的資源究竟只是迴避氣候風險的成本,還是打造創新未來的投資?面對全球無序的快速轉型,我們需要更多共同的願景,更堅強的韌性好適應這崎嶇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Giger, P. (2022). Global Risks 2022: The 'disorderly' net-zero transition is here and it’s time to embrace it. World Economic Foru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2/01/global-risks-2022-disorderly-net-zero-transition/
2. Pasquale, F.(2015)。黑箱社會:控制金錢和信息的數據法則(赵亚男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
3. Wolf, M.(2006)。新世界藍圖:全球化為什麼有效(李璞良譯)。 臺北:早安財經文化。
4.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a). 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2.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Economic Forum.
5.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b). Shareables. Retrieved 01.11, 2022, from 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global-risks-report-2022/shareables#report-nav
6. 張睿寧(2022)。世界經濟論壇(WEF)《2022全球風險報告》重點整理,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取自 https://rsprc.ntu.edu.tw/zh-tw/m01-3/en-trans/en-news/1668-wef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