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險分析學會

Taiwan Society for Risk Analysis

Resources
學會會刊

 

 

 2022年第2

整合性的方式探討全球風險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馬鴻文
   Release: Jan 24, 2022

 

依據聯合國旗下未來地球的全球風險認知評估調查報告(Future Earth, 2021),未來十年內最有可能發生且衝擊最大的風險事件為極端天氣、人為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損失、氣候行動失敗和傳染性疾病;這五種風險在三十五項全球風險事件中的相互關聯程度評比上也最為核心,若其中一個風險事件發生,將有可能對其他風險事件產生複合效應並加劇全球系統性危機,導致未來需面對的挑戰更廣且更深。對於這樣的全球風險性議題,該報告呼籲透過與更多不同團體對話來降低風險持續發生的機會。

以整合性的方式探討全球風險相關議題的研究可分為質化與量化,前者常見的有採問卷的方式做為調查,如歐盟科技前瞻研究計畫BOHEMIA ( Beyond the Horizon: Foresight in Support of the Prepar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s Future Policies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為歐盟為落實永續發展目標下,探討整體科技研究在2021年至2027年應著重發展的方向。該研究進行的方法為一方面從文獻上蒐集未來鉅變變遷趨勢設計問卷題目,如人口老化、數位轉型、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另一方面採用動態論證德爾菲法調查(Dynamic Argumentative Delphi, DAD)(European Commission, 2017 ),讓受訪專家在線上除了對每項問卷題目填答急迫性、重要性外,也可另外提供其他論點補充該題目的內容,讓其他專家共同參與討論。

以量化方式探討風險議題的研究,則如美國丹佛大學全球未來帕迪研究中心(The Frederick S. Parde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utures)所發展系統動態模型─International Futures,該模型最大的特色為運算過程中能同時考量全球180 國在2015-2100 年間社會政治、國際政治、教育、健康、人口、經濟、基礎建設、農業、能源、技術與環境資源與品質共11 項子系統的相互交織變化 (Moyer, 2019),常用來分析如貧窮、健康、教育、基礎建設、治理方面等與人類發展有關議題。可在各系統層級間可能潛在的槓桿影響下,透過方案情境模擬設定標準,幫助決策者釐清政策目標與排序。

儘管面對風險性議題可採用質化與量化的研究作為討論的依據,但各個方法都有其限制,如量化研究的結果雖然具有普遍性,但解釋上需考量變數與變數間的關係,在判讀上需要謹慎;質化研究雖能針對探討對象作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但在過程中的篩選樣本與樣本代表性的考量上耗費過多成本,容易影響研究結果。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截長補短,同時改善質化與量化方法,可增進更多不同團體的對話來降低預期風險。

 

參考文獻

1. Future Earth, Sustainability in the Digital Age, &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2021). Global Risks Perceptions Report 2021. Zenodo. https://doi.org/10.5281/zenodo.5764288

2. European Commission. “New Horizons: Data from a Delphi survey in support of future European Union policies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uropean Commission. Brussels. (2017).

3. Moyer, J. D., & Bohl, D. K. “Alternative pathways to human development: Assessing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in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2019)” Futures, 105, 199-210

下載PDF檔